您好,欢迎来到汝阳县文化馆!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段氏布鞋

2.93k次浏览

老传统手工布鞋不仅是中国民俗文化的符号也是劳动人民实用和实践的工艺结晶,在工业与科技无比发达的今天,机制产品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为生活中的穿着提供了充足货源。在豫西山区,汝阳县小店镇高庄村一家传承几代的鞋匠铺,用执着和坚守使非物质文化传承链在结实的状态中运转。

    高庄村在汝阳县东南部汝河南岸距县城十八公里,依山傍水、土地肥沃,东与千年古刹观音寺紧邻,南边山岭与恐龙地质公园相接,全村一千四百口人,民风淳朴、世代勤劳。在党的惠民政策感召下,不断创造着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段玉国是段氏手工布鞋衲制技艺的第十一代传承人,生于1979年,高中文化程度,他从小就爱母亲的针线筐,七岁就会拿起针线给穿破的衣服缝补丁,性格温和做事用心,十三岁就会自己给自己做鞋穿。1997年,段玉国高中毕业后面对未来的前程很茫然,一次他在翻阅段氏家谱中发现厚厚的书中记录着祖上人开鞋匠生意的内容,忽然在心中萌生了路就在脚下,鞋就在路上的创业理念。

    在家人的支持下,他开始走南闯北,先后到浙江、上海、广州等地进行打工,一边学习技艺,一边考察市场,积累了一定经验后,2012年回到家乡,正式成立了洛阳乐足鞋业有限公司,并注册了“河洛真功夫”商标。他把村里的中老年妇女集中起来,进行统一培训,把制作工艺进行系统的规范,并采取公司加农户的方式进行大规模生产。段氏布鞋制作工序的要领大致为:抿袼褙,切底样,包边,粘合,圈底,衲底子,锤底子,制帮子,绱鞋。其中衲底子是用纯棉线绳系在穿针上,用针锥在底子上扎眼,每平方寸在八十针以上,一双鞋的正反穿针达到一千多次,是最吃功夫的工序,鞋帮面料按颜色分有黑、灰、红、蓝、绿、带花等,按质地分有平绒、条绒、手工粗布、机制斜纹、毛尼、从服尼、涤纶布、牛仔布、帆布等。

    鞋面的制作鞋帮的紧口狭阔一致,接头放在鞋的后部不明显处,扣门不起角不起空不起皱,叉口前后一致,鞋帮缝线的针距均匀整齐,不歪斜没有跳针、漏针及底线翻起等现象。具体步骤为:1、用小麦面粉熬制浆糊,把鞋面布和鞋里布均匀粘合,晒干或熨干。2、对合鞋跟,鞋头锤平,并用同色里子布包住鞋头。3、滚鞋口边。4、把鞋面的前后两块缝合在一起。5、将鞋面的另一端毛边包边。绱鞋就是把鞋帮和底子缝在一起,讲究针脚整齐均匀,先固定好前后两个点,看看歪不歪,也可以在左边鞋腰处再固定一个点,以鞋腰右边对应处开始动针,达到鞋底长短与帮口相符,带袢的鞋,其袢的叉子长短相符,前后一致。鞋跟排列的整齐美观,间隔均匀牢固,各部位吃帮合适。

    楦鞋是固型的最后工序,先把鞋面喷点水,微潮即可,然后把楦子放在鞋子内,撑出圆形,然后晒干,取出鞋楦即可,最后修正抹边,按程序进入质检。

    段氏布鞋用料考究工艺精细,以诚信赢得了市场,走出了一条传承有序,发展有后劲的文化产业路。2016年段玉国为了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在经营上得到多助,他在上海市“杨瑞记”百年老字号鞋业商户诚聘现已八十一岁高龄的杨慎喜老人为师,还把杨老师三次接到汝阳,为全村妇女传授做鞋妙招。

    杨慎喜十五岁跟随师傅学习传统布鞋衲制手艺,六十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总结的针法就有:直针、偏针、偷针、钩针、埋针、倒挂针,让乡亲们受益匪浅,2017年段氏布鞋传统手工艺不仅被公布为汝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又获得“河南老字号”荣誉,也被洛阳市旅游和消协部门评为洛阳市最受欢迎旅游产品,段玉国在2016年全县劳动创业评比活动中荣获第二名。在小店镇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下,以高庄村布鞋文化产业园立项,已获得批准,征地30亩位置已确定,规划方案已经完成,2018年10月动工。段玉国同志无不感慨:“我是农村土生土长的孩子,因热爱民族文化,用心用情换来了今天的成果,说起针线是每一个家庭都有的物件,尽管它很小不起眼,但古往今来每个家庭都离不开它,古代女子通过针与线的交织将整个家庭连接起来,将自己饱满的情感寄托其中,遥遥想来,在中国广阔的土地上,每当夜晚来临,一方方贫寒的屋顶下一盏盏昏黄的油灯或蜡烛旁,曾经有过怎样摇人心旌、荡人心魄的场景和细节,少女们穿针引线低眉信手,为心上人缝香囊,缝荷包,中年妇女会在儿子临行前将儿子的鞋底缝的结结实实,给每个衣扣在缝钉一边,然后附在儿子胸前咬断扣子上的连线,这种意境,这种情感无不是中国文化的乡土元素,所以我和我的妻子我的家人,我们的乡亲有决心有信心把非物质文化继承好、发展好,无愧于这伟大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