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系列】文化进万家、线上过大年 ——汝阳县非遗项目保护成果李水琴香包缝制技艺展览
龙乡涌春潮 网上过大年
——汝阳县非遗项目保护成果展演活动
为展示汝阳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营造热烈喜庆、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根据上级关于疫情防控的工作部署,汝阳县人民文化馆将在2021年春节期间推出“文化进万家、线上过大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演活动。
汝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非遗项目星罗棋布。截止2020年10月,全县入选各级“非遗名录”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共计35项。其中,省级3项,市级8项,县级24项。这些项目中,既有声名显赫的杜康酒、梅花玉,也有当地群众津津乐道的来自卤肉、上店麻花;既有气势恢宏的南街排鼓,也有形式小巧的南庄木偶戏、三弦铰子书。经过十几年的挖掘和保护,非遗项目在汝阳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影响起来越大。
汝阳县人民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经过一个多月的认真筹备,已经对多数非遗项目的信息进行了采集和整理,拍摄出大量的视频和照片。从今日开始,将通过抖音、快手和文化馆微信公众号陆续发布,让您足不出户也可享受非遗文化大餐!敬请关注!
李水琴香包缝制技艺
申报地区:汝阳县 2020年08月第5批
香包历史悠久,自古流传至今,是古代汉族劳动妇女创造的一种民间刺绣工艺品。佩戴香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据《礼记·内则》记载“男女未冠笄者,鸡初鸣,…..,皆佩容臭。”这里的“容臭”就是指香包。到了明清时期,香包发展到了鼎盛,无论男女,皆可随身携带赏玩。近代,香包多半用于民间端午节的赠品,用以驱恶避邪,节日祝福。
端午节戴香包是流传千年的习俗。人们认为端午节佩戴香包可以避邪驱瘟,抵抗毒虫的侵扰。洛阳民间曾有“戴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之说。李水琴香包外形新颖独特,有传统牡丹花、荷花、元宝、金鱼、蝴蝶、老虎头,也有抱脚娃娃等状。在用料上采用纯天然材质:绸、缎、棉、麻及各种颜色丝线,内部填充以棉为主,并配有苍术、细辛、白芷、薄荷、冰片等中草药香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