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阳县文化馆2020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秋冬季巡演宣传活动走进三屯镇、蔡店乡
11月9日-10日,汝阳县文化馆2020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秋冬季巡演宣传活动分别在三屯镇、蔡店乡进行表演。同时利用这次演出,文化馆印制非遗宣传资料向大家进行发放,让群众在欣赏节目的同时更多的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汝阳县陶营镇铁炉营村“三弦铰子书”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是豫西地区流行的曲艺形式,最初也叫三弦书或铰板书,起源于刘家书班。清朝年间,铁炉营刘姓艺人将豫西琴书等曲艺形式与三弦书“嫁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三弦铰子书”。民国年间,铁炉营村刘家书班的传承人刘守钦是文化人,工诗善赋,根据民间故事或小说改编曲艺唱本,并对传统曲目进行整理和润色。刘守钦曾在私塾教书,后弃教从艺,带着儿子刘维忠四处奔波,说书度生。民国十二年刘氏父子独立书班,已在豫西享有盛誉,并被称谓“豫西四大柱子”(即嵩县的高小娥;宜阳的冯匡照、耿振枝;汝阳的刘守钦)。该班子走遍豫西山区,曲韵响遍汝、伊、嵩、栾、卢、洛宁等地。当时在豫西山区一带群众家凡有喜事,诸如结婚、祝寿、小孩十二岁生日、还愿、盖新房等等,都要请来说书先生说上几天书以示庆贺,且只能请“三弦铰子书”,请其他鼓书恐惊动神灵。刘守钦能诗善赋,经常把民间故事或小说改编成“三弦铰子书”唱本,并对自家演唱的传统曲目进行整理改编,加工润色,使之更趋完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玉章先后任汝阳县曲协会长、主任等职,1958年汝阳县成立曲艺队时,任队长兼教练。1967年,曲艺队解散,他回铁炉营大队从事民间曲艺演出活动。他在曲艺队期间曾传授韩秋亭、常玉琴、杨巧、刘盘、曹圈、段姣枝、段蝶等人学唱“三弦铰子书”。后又传授刘孝良、王效章、刘水利、温三娥、刘玲、刘建鹏等人。他为汝阳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三弦铰子书”新秀。多次代表汝阳县参加洛阳地区、河南省曲艺汇演,并多次获奖,为汝阳的曲艺事业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如今,铁炉营村三弦铰子书的第五代传承人是王孝章,王孝章从小就喜欢三弦铰子书,为了得到刘家真传。他认到了三弦铰子书的第四代传承人刘忠章名下当了义子。王孝章的三弦饺子书2011年被评为河南省省级曲艺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孝章演唱的三弦书的唱腔朴实无华,形式活泼,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演出现场掌声不断,使广大观众认识到了非物质文化艺术的魅力。铁炉营三弦铰子书表演形式:开始时是一人一台戏,表演者怀抱三弦,腿束节子(脚梆),自弹自唱。后来,一人一台戏显得有些单调,就逐渐变成一人手击铰子(小铜钹),代敲八角鼓连演带唱。另有一人到两人负责三弦及坠胡伴奏,兼在演唱中帮腔、插话。两三人组成一台戏。三弦铰子书的演唱,一般分铰子腔和鼓子腔两种。表演时,先用铰子腔,边唱边左手持小铜铰子,右手持一根竹筷敲击;中间换鼓子腔,左手持八角鼓,右手指敲击;最后再转铰子腔结束。铰子腔曲调明快,适合表现激烈喧闹的场面;鼓子腔恬静平和,常用来叙述一件事情。也有铰子腔一唱到底或铰子与八角鼓并用的情况。
三屯镇演出现场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