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院里“传”非遗:木偶戏里的暑假新滋味
农家院里的非遗夏令营
木偶戏点亮乡村暑假
在汝阳县南庄村,暑假的农家院变成了木偶戏的传承课堂。孩子们与村民共学非遗技艺,让古老艺术在乡村生活中焕发新生机。
农家院变身非遗课堂
暑假的汝阳县陶营镇南庄村,蝉鸣里藏着不一样的热闹。不是追逐嬉闹的喧嚣,而是农家院里传来的鼓点声、唱腔声,混着孩子们叽叽喳喳的讨论——这里正在上演一场特别的“非遗接力赛”,而主角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庄木偶戏


汝阳县南庄村的木偶戏老师们心里门儿清:既要把老祖宗留下的手艺“传承”下去,也得让这门艺术走出戏台,“传播”到更多人心里。于是,暑假一到,他们索性把培训班开在了自家院里,农家院就是临时戏台,布偶挂在晾衣绳上,连墙角的田间用具都成了孩子们练习时的“观众席”

全家总动员”的学艺热潮
来学艺的队伍堪称“全家总动员”:二十多个背着书包的小学生、初中生是主力,他们用手操纵木偶的丝线,眼睛瞪得溜圆,跟着老师学“甩袖”“抖肩”……还有七八位村民大叔大婶,放下农具就来报到,说是“陪娃学,自己也凑个热闹”,结果练得比孩子还认真,时不时因为手指不够灵活闹出笑话,引得满院哄堂大笑。

10天收获满满 传统焕发新意
10天的时间,农家院的屋檐下藏着太多惊喜。起初连木偶都抓不稳的小姑娘,能让小木偶在台上“拱手作揖”;调皮的男孩们把课本里的故事编进木偶戏,让传统唱腔里多了几分童趣;村民们则把田间地头的趣事融进台词,让古老的木偶戏说出了新时代的乡村故事。结课那天,孩子们和大人们联手表演了《拔萝卜》和《老鼠的尾巴》。


非遗种子悄然生根发芽
有人问老师,这么短的时间能学到啥?老师笑着指指院里的石榴树:“你看这树,栽下去不是一天就结果的,但只要根扎深了,总有开花结果的时候。”在南庄人眼里,这10天的培训班,就像给非遗播下了一把种子。孩子们学会的不只是操纵木偶的技巧,更是对家乡文化的亲近;大人们拾起的不只是一门手艺,更是一份“守艺”的责任。


当城市里的孩子忙着上补习班时,南庄的暑假里,木偶戏的丝线正悄悄连接起过去与未来。农家院里的这场“传”非遗,没有高大上的舞台,却让省级非遗有了最接地气的模样——它活在孩子们的指尖,笑在村民们的眼里,更扎在这片土地的根里。这个暑假,南庄的木偶戏不仅让孩子们远离手机、远离水域,过了一个快乐的“非遗暑假”,更让我们看见:非遗的传承,从来都在生活的烟火里。


